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周南 兩會報道
“‘一老一小’是牽動億萬家庭的家事,也是關乎‘國之大者’的大事;‘一老一小’是習近平總書記掛在心頭的心事,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寫在政策裏的要事;‘一老一小’是我從事公益慈善和民生工程的常事,也是延續我前兩年提出的‘多方共付’模式,努力為腦病兒童多做一點實事。”一番話下來,幾個“事”凸顯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川對“一老一小”的關心和責任心。
王川現擔任山東財金健康集團腦癱兒童公益救助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山東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山東在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方麵做出了有效的共建探索。自2019年發起“新的希望”全國腦癱兒童公益救助項目以來,5年累計救助1500名腦癱患兒。通過腦癱兒童專項救助,形成了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方共付”理念打造的“多方共付”模式。
基於多年深耕腦癱兒童救助領域的實踐經驗,他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通過“多方共付”模式推進“一老一小”群體民生服務的建議》(下稱《建議》),希望通過整合政府、企業、慈善組織以及個人等多方力量,共同為腦病老年人、兒童群體的相關保障提供服務與資金支持。
腦癱兒童救助事業的“山東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重點,更加精準有效地為群眾排憂解難。
王川表示,近年來,國家圍繞“一老一小”及殘疾人保障密集出台政策,如加強老年健康服務體係建設、擴大普惠托育供給、實施殘疾兒童康複救助等工作,各地各部門也聚焦“一老一小”的現實需求,不斷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政策體係,優化服務供給,打造“一老一小”的溫暖家園,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然而,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嬰幼兒托育需求增長、殘疾兒童的醫療與康複等問題亟待解決,現有財政預算壓縮、服務供給分散、公益慈善社會參與度不足、慈善文化尚未建立等問題仍製約民生福祉的發展。
因此,在新形勢和新要求下,探索通過“多方共付”模式推進“一老一小”群體民生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能夠有效及時解決一部分困難群體因經濟困難特別在麵對重大疾病或意外時陷入困境,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是能夠補充和提升財政資金供給規模和使用效率;三是通過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和個人多方參與的形式,弘揚社會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王川說道。
那麽,何為“多方共付”,如何推進“多方共付”?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需將目光轉向王川發起的“新的希望”全國腦癱兒童公益救助項目。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腦癱患者約600萬人,且每年以5萬的速率遞增,0-6歲兒童腦癱發病率約為2.48‰。
腦癱患兒的康複治療是涉及醫療幹預、長期照護和持續投入的係統性工程。麵對專業技術門檻與疊加的經濟成本壓力,大量困境家庭在人力照護資源短缺與資金鏈斷裂的雙重困境下,最終無奈中斷康複進程,錯失兒童功能重建的黃金窗口期。
為此,2019年,王川發起了“新的希望”全國腦癱兒童公益救助項目,為困難患兒提供免費手術。其核心技術——無框架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使手術靶點準確率達100%、有效率98.2%,首年即成功救助109名患兒,創國際腦癱治療最大樣本紀錄,五年累計救助1500名患兒,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救助區域涉及新疆、西藏、重慶等11個省市。
令人欣喜的救助成果背後,離不開“真金白銀”的付出。如何解決救助項目的資金支持問題?
王川直言,“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得到了民政、殘聯等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及全社會愛心企業和個人的悉心指導和鼎力支持。通過腦癱兒童專項救助,已經形成了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方共付’理念打造的‘多方共付’模式,民政、殘聯提供‘財政資金’,慈善總會、殘基會等各類公益慈善組織提供‘慈善基金’,國資委牽頭國有企業共建‘信托基金’,廣大愛心民營企業和個人‘小額捐贈’。”
由此,在全國1500名腦病兒童得到免費救助的同時,也形成了山東腦病兒童救助事業的“山東模式”。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推進“一老一小”群體民生服務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鼓勵“多方共付”先行先試
圍繞“多方共付”模式,即整合政府、企業、慈善組織以及個人等多方力量,共同為“一老一小”群體的相關保障提供服務與資金支持,王川提出了幾項具體建議。
一是政策引導與激勵。財政、民政、殘聯等直接涉及民生工程的政府部門應出台相關政策,建立或試點建立“多方共付”模式,明確各方在模式中的責任與義務,並給予專項政策和資金支持。對參與“多方共付”模式的企業,在稅收減免、項目審批等方麵給予便利;對捐贈的慈善組織和個人,給予榮譽表彰和稅收優惠,提高各方參與積極性。
二是建立監督與評估機製。為確保資金合理使用和服務質量,需建立健全監督與評估機製。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的監管,確保專款專用;定期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優化服務內容與方式,保障“一老一小”群體真正受益。
三是鼓勵“多方共付”模式先行先試。首先圍繞黃河戰略、援疆援藏、東西協作等涉及鄉村振興和國家重大戰略的民生工程,各有關部門和國有企業應牽頭在政策和資金上重點支持,以“多方共付”模式先行先試,優先帶動社會企業和公益慈善組織等慈善資源廣泛參與。其次聚焦以區域為單位開展“多方共付”模式創新,依托殘聯、民政等部門打造更為精準的“小而美”“一老一小”民生項目。此外,依托民政部門及慈善總會係統在公益慈善領域打造“一老一小”公益慈善平台,創新公益慈善基金募集和救助模式。圍繞“一老一小”愁難急盼問題,構建以家庭為核心的多元福利供給和公益慈善幫扶體係,采取政府扶助救濟和公益慈善救助相結合措施,為兒童撐起“關愛保護傘”,讓老年人安享“幸福夕陽紅”。
四是加強宣傳與溝通。通過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多方共付”模式對“一老一小”民生工程的重要性,共享各方經驗與成果,提高社會認知度和認同感。同時,搭建政府、企業、慈善組織、捐贈人和受助人之間的溝通平台,定期交流,了解需求和困難,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創新服務舉措,打造工作亮點,著力譜寫“一老一小”“朝夕美好”的溫暖畫卷。
“我來自泰山腳下,作為醫療創新的帶動者,一定要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勇氣和堅持,作為民生和殘疾人事業模式的創新者,也一定要有‘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胸懷和理想。”王川期待幫助更多腦癱患兒站起來,期待“一老一小”群體民生服務獲得製度性、持續性保障。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